我們每次到日本或台灣旅行, 都會順道留意一下,
有緣遇上都會買回來做手信送他們,
有次剛好跟他們時間交錯沒正面見到,
只把手信放在家裡, 想說有機會才提醒他們,
怎料兩位老人家回家看到,
也不理物主是誰, 二話不說就打開來先吃先贏,
可想而知他們真的很愛這款點心![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sr2t6B9YpeC05jxB3teYrgFg3r25iX5ve8ZKp_o6O8MstSbEwBhtBenBtQRw9G7XxvMvsfq8qZ5ORJqzUEuPT-y6EYNVgmmR8=s0-d)
來澳後從沒見過有地方發售這種瓦餅,
但韓式超市很容易買到口味很類似的煎餅點心,
唯一問題是稍嫌甜味重了一點,
不太適合老人家常吃,
所以也不敢常買回家
今天逛到周老師的網誌發現了在台灣普遍稱為小林煎餅的食譜,
大概就是公婆會愛吃的點心, 自己做可以減糖不妨一試,
結果一如周老師所言是一款硬脆的餅乾,
已經跟老師提示先把糖和牛油打發再混合其他材料,
可是還是有一點硬, 相信是我的功力不好麵糰擀不夠薄吧,
下次應該要再加一點小蘇打(周老師說這食譜大概加1/4小匙),
看會不會更美味![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sJU8yFN3QvYWcDlnRac_xFEXB3M7h0J6DaX_cYg5aMt5FKBzp3VxiZaNMwEORFoj1PdAVtPnCRtZBzz9uGa3RlgDsoj05yRQ=s0-d)
後記:
再做一次效果跟之前差很大, 竟然由硬脆變成軟且具彈性,
非常驚訝之下再去細看老師的食譜,
嚇然發現老師教的並不是牛油和糖打發,
而是蛋和糖打散, 牛油要溶化成液體混進麵糰!!
不知道這是否兩次製作效果仍然不滿意的元兇,
疑團看來又要等下回分解了....![(tongue)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tVYsp0yvtVzuA6-uwak1PEt0D9p5VcpxKbrvJOP7HU54vauu9ne-eX7cbmIF8nCIJhTf9pyYkZQ7vpxMrsrgRi8sjWi5LrC6pnjsrgrzWb4tx1=s0-d)
周老師煎餅
材料(約32片):
低筋麵粉(200g)、中筋麵粉(200g)、細砂糖(100g)、
溶化牛油(100g)、蛋(3小顆)、豉油(1-2大匙)
做法:
1/ 全蛋加糖打散, 待糖溶化後加入所有其他材料, 以攪拌機或手動攪打成糰
2/ 取出麵糰略搓成長方形放烘焙紙上, 上面再放另一張烘焙紙,
小心擀出與烤盤大小相約的長方形薄片*
3/ 預熱烤箱至攝氏170度
4/ 以約8cm大菊花印模在麵糰上輕輕印出範圍但不用完全切斷,
如成功擀成正確形狀, 應該可以印出20個印痕,
可惜我學藝未精, 怎麼擀都擀不出長方形麵片![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uhEn9EXLMex9zkdE16AO0ORtyzYBZ0adKIGndmtMSKkt7-pqfck8UhowD36Fsc509HsUJSMX45Tcf_LFtq6EiqqlLpjtFodQ=s0-d)
5/ 在每個印痕正中加入自選配料, 例如熟花生、芝麻、紫菜粉、
罌粟籽等, 再將另一烘焙紙放回去以擀麵棍輕輕把配料壓進麵糰,
然後用印模跟著印痕把麵糰切斷, 取走多餘麵糰
6/ 將烘焙紙連麵糰移到烤盤, 蓋上烘焙紙然後壓上另一個烤盤,
送進烤箱烤約20分鐘, 如顏色不夠金黃再加時數分鐘即可
7/ 剩餘麵糰再重覆步驟2-6, 正常情況大概可再生產12片餅乾
*註: 周老師所用烤盤為半盤大小(即約39x33cm),
麵糰厚薄可隨個人喜好, 但太厚當然會影響口感,
而且整片厚度也需盡量平均, 才不會導致烤時不一
同場加映:
用孟老師的二次攪拌外皮配方自由創作內餡,
製作出口味不錯的香菇雞包, 肉汁飽滿而且蔥香撲鼻,
可惜有點貪心內餡包得有點滿, 外皮變得略嫌過薄
忽然起意想清冰箱順道製作久違了的檳城蝦麵,
拿出庫存備用的手工龍利魚漿和壓麵機手工麵,
以現成蝦麵湯底製作全手工蝦麵, 簡單中見不平凡![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vIGDN2YwU8cxxVh9endosxwBCSYCXZ5sfQZa1yyYmTVt6BrnjVxjlAzYSib5o00t6Gzn3QhGBEnJMAKjHBEKxqXYJlLkfp3o4=s0-d)
平常西芹雞柳都用蒜泥提味, 但因為老公愛吃豆豉,
這次來點不一樣的加入豉汁作調味, 想不到原來也相當合適![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sJU8yFN3QvYWcDlnRac_xFEXB3M7h0J6DaX_cYg5aMt5FKBzp3VxiZaNMwEORFoj1PdAVtPnCRtZBzz9uGa3RlgDsoj05yRQ=s0-d)
做成碟頭飯也算是菜肉均衡, 配搭清熱下火的燉蔘鬚湯,
又是簡單美味而幸福的一餐
有緣遇上都會買回來做手信送他們,
有次剛好跟他們時間交錯沒正面見到,
只把手信放在家裡, 想說有機會才提醒他們,
怎料兩位老人家回家看到,
也不理物主是誰, 二話不說就打開來先吃先贏,
可想而知他們真的很愛這款點心
來澳後從沒見過有地方發售這種瓦餅,
但韓式超市很容易買到口味很類似的煎餅點心,
唯一問題是稍嫌甜味重了一點,
不太適合老人家常吃,
所以也不敢常買回家
今天逛到周老師的網誌發現了在台灣普遍稱為小林煎餅的食譜,
大概就是公婆會愛吃的點心, 自己做可以減糖不妨一試,
結果一如周老師所言是一款硬脆的餅乾,
已經跟老師提示先把糖和牛油打發再混合其他材料,
可是還是有一點硬, 相信是我的功力不好麵糰擀不夠薄吧,
下次應該要再加一點小蘇打(周老師說這食譜大概加1/4小匙),
看會不會更美味
後記:
再做一次效果跟之前差很大, 竟然由硬脆變成軟且具彈性,
非常驚訝之下再去細看老師的食譜,
嚇然發現老師教的並不是牛油和糖打發,
而是蛋和糖打散, 牛油要溶化成液體混進麵糰!!
不知道這是否兩次製作效果仍然不滿意的元兇,
疑團看來又要等下回分解了....
周老師煎餅
材料(約32片):
低筋麵粉(200g)、中筋麵粉(200g)、細砂糖(100g)、
溶化牛油(100g)、蛋(3小顆)、豉油(1-2大匙)
做法:
1/ 全蛋加糖打散, 待糖溶化後加入所有其他材料, 以攪拌機或手動攪打成糰
2/ 取出麵糰略搓成長方形放烘焙紙上, 上面再放另一張烘焙紙,
小心擀出與烤盤大小相約的長方形薄片*
3/ 預熱烤箱至攝氏170度
4/ 以約8cm大菊花印模在麵糰上輕輕印出範圍但不用完全切斷,
如成功擀成正確形狀, 應該可以印出20個印痕,
可惜我學藝未精, 怎麼擀都擀不出長方形麵片
5/ 在每個印痕正中加入自選配料, 例如熟花生、芝麻、紫菜粉、
罌粟籽等, 再將另一烘焙紙放回去以擀麵棍輕輕把配料壓進麵糰,
然後用印模跟著印痕把麵糰切斷, 取走多餘麵糰
6/ 將烘焙紙連麵糰移到烤盤, 蓋上烘焙紙然後壓上另一個烤盤,
送進烤箱烤約20分鐘, 如顏色不夠金黃再加時數分鐘即可
7/ 剩餘麵糰再重覆步驟2-6, 正常情況大概可再生產12片餅乾
*註: 周老師所用烤盤為半盤大小(即約39x33cm),
麵糰厚薄可隨個人喜好, 但太厚當然會影響口感,
而且整片厚度也需盡量平均, 才不會導致烤時不一
同場加映:
用孟老師的二次攪拌外皮配方自由創作內餡,
製作出口味不錯的香菇雞包, 肉汁飽滿而且蔥香撲鼻,
可惜有點貪心內餡包得有點滿, 外皮變得略嫌過薄
忽然起意想清冰箱順道製作久違了的檳城蝦麵,
拿出庫存備用的手工龍利魚漿和壓麵機手工麵,
以現成蝦麵湯底製作全手工蝦麵, 簡單中見不平凡
平常西芹雞柳都用蒜泥提味, 但因為老公愛吃豆豉,
這次來點不一樣的加入豉汁作調味, 想不到原來也相當合適
做成碟頭飯也算是菜肉均衡, 配搭清熱下火的燉蔘鬚湯,
又是簡單美味而幸福的一餐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